一直不温不火的潮玩与大热的盲盒

2020-07-02 10:02:42

写这篇是因为看到有很多网友都在关注“「盲盒」这种商品在法律上的性质是什么,炒作盲盒有哪些风险?”这个问题。我本人有收藏模型玩具的习惯,但我原则上只玩那些在大众流行文化中通过各种文本建立了其固有形象的玩具,基本上不碰“设计师玩具(潮玩)”。前段时间正好也去了北京国际潮流玩具展(BTS),对满地的搪胶材质的“气鼓鼓小女孩”无限重涂挺无语的,正好集中来聊几点。

什么是“潮玩”和“盲盒”?

“潮玩”应该和“潮牌”类似,是发源于香港的概念,在英文中没有严格的对应词,硬要说的话,比较接近“设计师玩具(designer toy)”。按照我的理解,“潮玩”是有如下特征的玩具:其角色形象并不来自传统的大众流行文化(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而是由设计师原创;通常会出大量的重涂版或联名款来增加收藏性;生产工艺通常是成本较低的搪胶(vinyl),生产批量通常较小。

“潮玩”的典型例子就是题图中由香港设计师王信明设计的小女孩Molly:

正是由于前述几个特点,“潮玩”的玩家通常和那些基于动画漫画游戏小说角色的玩具(姑且称之为“宅玩”)的玩家群体有所区别——虽然两者肯定有部分重叠。

当我们提到潮玩玩家,脑子里浮现的大概是全身服饰搭配都走时尚路线、会为了一双限量篮球鞋去专卖店门口连夜派对的人,大概是这个画风:要分析心态的话,宅玩玩家的心态可能会更“防御性”一些,因为他们收集的玩具的起源大多与面向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有关,成年拥有财力后收集宅玩会被视为一种幼稚行为,无论在欧美还是东亚语境都是如此——虽然近年来这种刻板印象有所收敛。

而潮玩玩家的心态会更“进攻性”一些,他们眼中潮玩和潮牌一样是构建自身在时尚男女圈子中的社交资本的重要资源,核心在一个“潮”字,越是稀缺越有价值。

说完“潮玩”说“盲盒”。

“盲盒”跟“福袋”、“扭蛋(ガチャポン)”甚至万智牌、球星卡的卡包是一个道理,就是抽奖,买来的盒子里会包括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出现的东西。

只讨论玩具领域的话,首先,并不是只有潮玩才会采取“盲盒”的销售策略,我自己家里就有从《辛普森一家》玩偶盲盒里抽出来的辐射侠,按我此前的定义,它显然属于宅玩了。也并不是所有罕见的潮玩都是通过盲盒的方式发售,展会上的限量款就是例子——只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注意到盲盒这种形式在玩具发售中可能越来越普遍了。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